查看原文
其他

八九燕来 展览齐开

中国摄影 中国摄影杂志 2019-04-02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资讯

专题

海外

业界

更多

关键词:展览 推荐


摄影离不开交流,观看艺术展是一个学习与提高的好途径。为此,我们精选了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杭州、厦门、纽约、杜塞尔多夫等地近期值得关注的18个展览


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时间:2019.3.9-5.19

地点: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结算2007 B,2008  洪浩


展览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与摄影展览基金会(FEP)共同组织,威廉·A·尤因(William A. Ewing)和容思玉(Holly Roussell)担任策展人。展览呈现了包括爱德华·伯汀斯基(Edward Burtynsky)、劳伦·格林菲尔德(Lauren Greenfield)、柴田敏雄(Toshio Shibata)、泰伦·西蒙(Taryn Simon)、赵仁辉、洪浩在内的全球130多位摄影艺术家创作的近300幅作品,以复杂多元的视角阐释了当代的文明现状。这些创作于过去25年间的摄影作品见证了全球化带来的巨变,提示我们关注与日俱增的复杂困境与冲突,以及当代生活中事物间前所未有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记忆寓所时间:2019.3.8-6.9

地点:北京·OCAT研究中心展厅


I类_1932至1945年间周卫国的37张照片_周卫国肖像_标准数字翻拍,选自《T01_[Z.32.45.37]-T04_[UN.1-7]》,2018  董宇翔


展览“记忆寓所”由何伊宁策划,展出陈旻、董宇翔、黎朗、石真、唐景锋、杨圆圆、朱岚清共七位艺术家的作品。展览聚焦中国当代摄影中主要运用摄影进入历史叙事的若干案例,试图通过对产生这种潮流的原因进行语境分析,考察诸位实践者所运用的不同策略,并从不同角度来探索摄影在历史叙事中所提供的独特视角。

“记忆寓所”是OCAT研究中心发起的首届“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的优胜方案“描绘历史:中国当代摄影中的历史叙事”的汇报展览,经过历时近3个月的深化,正式呈现于公众面前。展览期间还将举办研讨会、工作坊、讲座等相关活动来推进跨媒介、跨学科之间的视觉叙事理论研究。展览的同名出版物将收录上述活动的成果,于展览结束同期出版。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时间:2019.3.15-6.15

地点:北京·光社影像中心


展览海报©️光社影像中心


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中国首个同名个展将于2019年3月15日在北京光社影像中心开幕。本次展览将展出阿布拉莫维奇几个重要创作阶段的照片、视频和装置作品,其中多件作品更是首次亮相。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被誉为“最激进的行为艺术家之一”,她的表演已经超越了形式的挑衅,并创作出该类型中最重要的作品。不妥协和经常令人震惊的阿布拉莫维奇,其行为艺术创作的核心就是持续不断地试验并探索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关系以及肉体的极限与思维的可能性。


世相与映像洛文希尔摄影收藏中的19世纪中国时间:2018.11.27-2019.3.31

地点: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1870年代  托马斯·查尔德 


展览汇集了120幅19世纪中国摄影的精选作品,皆由当时活跃在中国的顶尖摄影师拍摄,他们中既有最早来华的外国摄影师,又有最早的中国摄影师。这次展览中的每张照片都代表着摄影艺术的巅峰,是值得仔细研究的佳作。摄影艺术的直观性超越书面文字,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重访旧时的人物、地点与事件,让人们对遥不可及的过去有一个精准的了解。从河流到山川,从长城到紫禁城,这个以在中国拍摄原版照片为主题的展览捕捉了19世纪中国的历史建筑、祭祖遗迹、民族面孔以及传奇美景。


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时间:2019.1.12-3.3

地点: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自画像,1924年  徐悲鸿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美术转型的历史节点,以徐悲鸿为首的留法艺术家们选择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之路,从而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性文化诉求的先驱者和践行者,成为中国美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奠基者、开拓者。本次展览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20世纪早期留学现象”学术研究展,展品来自40余家公私机构及个人,涵盖潘玉良、赵无极、常玉、林风眠、刘开渠等诸多知名艺术家的作品。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评价说:“此次展览是对一代留法艺术家的学术研究和成果展示,让人透过历史的帷幕,将目光投射于这条充满创造并带有传奇色彩的‘先驱之路’,对于完整地建构中国现代美术历史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幻城”侵入情景式艺术展时间:2018.12.22-2019.3.24

地点:北京·王府井大街王府中环-三层展厅


 左:奇异花园  SAMAS;右 :风,金刚曼陀罗  SAMAS;下:潮骚,不锈钢雕塑  郑路


“幻城”侵入情景式艺术展是一场媒体数字坛城之旅程,以1600平米的展厅,实现一场艺术与科技的完整交互体验。在展览中,观众能体验到沉浸式交互、体感Mapping、虚拟现实、VR、AR等游戏式的交互体验,并通过两个主题展厅与“忘桥”数字交互灯光隧道体验一次完整的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生命之旅,穿梭于仿佛异次元的镜像之城。

展览以游戏化的模式进行体验的革新,并将“坛城”文化中“地、水、火、风、空”的宇宙观念进行艺术转化。


韩国影汇时间:2019.1.13-3.10

地点: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游泳池,2016  金胜求


本次汇展由韩国首尔摄影博物馆和松隐艺术文化基金会支持,呈现了韩国摄影在三个不同时期的面貌。

“林应植:透过镜头看历史”由金善英、石宰贤策划,展现了林应植这位韩国摄影的先驱者、教育家、批评家,在20世纪中期拍摄的描绘韩国社会变革的纪实摄影作品。金善英和石宰贤策划的另一个展览是“重塑我们的时代”,汇聚了在二战后出生并接受西方思潮影响,重新探究韩国人文和美学理念的摄影师金重晚、具本昌、李甲哲、闵丙宪和朴起好的作品。“同一个季节,不同的回忆”则由朴海妮策划,白丁基、郑喜丞、河泰汎、金胜求、刘永真几位摄影师以自己的视角和语言展示了春夏秋冬,表达了对时间、季节、人性的思考。


仪礼·兆与易时间:2018.11.3-2019.4.7

地点:北京·红砖美术馆


走钢丝,视频截图,2015  陶斯·马哈切娃


展览由塔雷克·阿布埃尔菲杜(Tarek Abou El Fetouh)策展,呈现10位来自亚洲大陆不同国家和地区艺术家的作品,涵盖视频、影像装置、绘画和摄影图像等媒材。参展艺术家包括中国艺术家胡晓媛、中国台湾艺术家刘肇兴(Jawshing Arthur Liou)、新加坡艺术家何子彦(Ho Tzu Nyen)、印度裔艺术家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日本艺术家樫木知子(Tomoko Kashiki)、韩国艺术家朴赞景(Park Chan-Kyong)、俄罗斯艺术家陶斯·马哈切娃(Taus Makhacheva)、黎巴嫩裔艺术家瓦利德·拉德(Walid Raad)、泰国艺术家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和柴·斯里斯(Chai Siris)。10位艺术家的作品被置于历史与当下的思想体系之内,使无意、未知与神秘得以显现。作品以其观念与形式、材料与媒介、姿态与行动形成一条想象中的仪礼之路,探索了 “变易”(metamorphosis)的不同表达,意图引领观者质疑叙事的确定性。


邵文欢:无山
时间:2018.11.10-2019.5.10

地点:上海·养云安缦·韩枫艺术空间


《浮玉》系列  邵文欢


邵文欢正进行着的长期创作计划《浮玉》系列作品,是其对传统文化进行的另一角度的思考。艺术家通过截取一段古画中的“山水”作为基本原素,然后完全利用3D成像技术(包括材质的数字化)完成影像中的山水,没有任何现实贴图。他的作品结合了多种技术与工艺——素描、手绘、数字技术的加工、暗房冲洗等等,在这层叠的绚烂手法背后,蕴藏的是艺术家透过外在客观世界的表象,对文化与精神的探索。


(重)塑世界 法国国立当代艺术中心数字艺术创作二十年时间:2018.12.15-2019.3.3

地点:上海·明珠美术馆


展出的数字艺术作品


上海明珠美术馆在开馆一周年之际推出本次新媒体影像大展。

展览与世界影像领域被称为“电子包豪斯”的法国国立当代艺术中心合作,邀请近二十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艺术家及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一同在此展出,通过二十组囊括了多重创作手段的数字艺术作品,为观众带来一个技术塑型下面向未来的展览。这些作品尤其关注图像、声音与通信技术,并利用、调转、再挪用这些技术来了解并重塑这个世界——将世界数字化、以新的方式展现它,也印证了展览的核心:重新为世界建模。


“体系”:隋建国2008-2018

时间:2019.1.19-4.8

地点:深圳·OCAT深圳馆


隋建国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是隋建国自2008年以来最全面的阶段性回顾,力图全面梳理艺术家十年来的雕塑创作和观念系统的转变历程。展览由独立策展人崔灿灿策划,囊括艺术家以雕塑、文献记录、手稿、影像和纪录片为形式的近百件作品。

作为国际舞台上最具影响力的雕塑家之一,隋建国从2008年的《盲人摸象》系列开始,告别了现代主义雕塑和观念艺术的传统,进入了全新的思考语境。通过持续不断、类型广泛和数量众多的实践,艺术家建立了一套独立的个人体系。此次展览的标题“体系”即由此而来,它一方面指涉艺术家十年来所形成的创作体系的内在结构,作品之间丰富、多样的思考轨迹;另一方面,它暗示着艺术家更为宽广的历史意识,重新评估和建立雕塑体系的雄心,展示其阶段性的艺术实现。


逝者如斯:长江三峡、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影像考察时间:2018.11.17-2019.3.31

地点:深圳·越众历史影像馆


2016年6月3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一个彝族小伙独自坐在崖边的一处废弃围墙上,俯瞰金沙江。 陈杰


“逝者如斯:长江三峡、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影像考察”由极光视觉、越众历史影像馆主办,郑梓煜、孙粹策划。

展览以“逝者如斯”为题,既指江河本身隐喻的时间的流逝,又指当下江河所面临的破坏性的改变,很多宝贵的自然人文景观正在急速消逝,“记录成为一种使命。”透过四位报道摄影师的视角,呈现他们对长江三峡地区(王景春)、金沙江(陈杰)、怒江(郭现中)、澜沧江(吴俊松)这四条江河流域所做的影像考察。而这也是极光视觉策划的首个项目——一人一江河。他们的影像考察在探索生活在江河流域的个体的生存状态与自然、与社会、与历史的关系之余,强调日常视角,重视个体对当下历史的书写。


李俊:三种消逝

时间:2019.2.23-3.23

地点:成都·亨曼画廊


一对曾经的恋人朋友.男子杳无音讯.女子嫁为人妇.无人的灰黑色巷道高墙上有锋利的防盗钢条,2017 李俊


本次展览展出了李俊近年来“无常时”、“物影”、“记之暗面”三个系列的摄影作品。“无常时”是李俊持续四年时间在自家封闭的室内完成的系列作品,虽然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菜刀、木材板、啤酒瓶、遥控板等司空见惯的日常物品,但李俊并不是讲这些具体的实物直接呈现,而是长时间的灰尘累计所形成的痕迹。李俊将实物抽走后所留下的轮廓成为焦点问题,存在究竟是如何“存在”的?不管我们如何去界定李俊作品的表现形式,关键是他在对既有经验,对固化的概念发起了一场挑衅。存在是否真的“存在”,“不存在”是否意味着真的不存在?如同拉康对真实界的界定,或许真实界就存在于真实与虚幻的交叉处,它是某种无法表现的存在,如同透视在绘画中的消失点。(崔付利)


金立旺:长江边
时间:2019.1.19-3.19

地点:杭州·G Gallery桥西艺术中心


《长江边》系列,2018 金立旺


本次展览是G Gallery桥西艺术中心2019年的开年首展。长江,是一条母亲河,是一条充满神话气息的河,也是一条政治化的河;是一条不堪重负的河,更是一条充满希望的河。作为我国最长的一条河流,长江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而备受瞩目的“长江经济带”占有中国一半左右的人口、40%多的GDP。

2018年夏天,金立旺沿江而下,用一台617宽幅相机探寻这条大河的特质。在展览前言中,他写道:“从长江上游的金沙江三股水到上海崇明岛入海口,变化的不仅仅是海拔高度和地理地貌,还有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居住在长江边的人们的状态以及和他们与这条河流的互动关系。”


朱辰阳:好婆
时间:2019.1.15-3.2

地点:厦门·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


补拍的婚纱照  朱辰阳


“爱喝奶茶,吃冰淇淋,爱在iPad上玩切水果和连连看”,在朱辰阳眼里外婆性格就像老顽童一般,充满了少女的天真烂漫、好奇心且情绪化,于是她便决定用自己的镜头,留住一个充满了少女活力的外婆。

在这组名为《好婆》的作品里,朱辰阳给外婆穿上自己设计的太空服,拍下“天外飞仙”的图片;让外婆穿上比基尼泳装划水;在粉色的背景布下,穿天蓝的泳衣吃冰淇淋;和外公在稻田边补拍婚纱照······从小到念大学前,辰阳一直跟外婆住一块,记忆中满是外婆大人的糕点与爱,她直呼她好婆。曾经,好婆把她的丝瓜饼、糖煎年糕、藕饼种种,分享给辰阳。而今,小姑娘长大了,又把自己爱的摄影,服装的设计,种种贪的玩,重分享回去给老人家。确切的说,一起乐在其中。“好婆是我永远的最棒的模特了!”这样的好婆,辰阳想一直拍一直拍,拍到她一百岁。


你的镜子:来自ICP收藏的肖像照

时间:2019.2.8-4.28

地点:美国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


诺恩库鲁勒科,2003-2004  诺恩茨科勒洛·维里科


从19世纪的银版法到21世纪的自拍,肖像一直是摄影的主流之一。此次展览由艾琳·巴奈特(Erin Barnett)和克劳特耶·范迪克(Claartje van Dijk)策划,策展人从ICP的收藏中选择了包括工作室肖像、快照和纪实照片在内的作品,例如索斯沃斯和霍斯(Southworth & Hawes)以达盖尔法拍摄的临终照,到美国著名妇女权益运动领袖索杰纳·特鲁思(Sojourner Truth)拿着针织毛衣的名片照片肖像照,再到尼日利亚摄影师塞缪尔·福索(Samuel Fosso)富有表演效果的自画像,以及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通缉海报,这些作品展现了人们在镜头前呈现自己的不同方式。展览以此提出问题:他们是由谁以及如何来表现、塑造的?照片中谁是值得纪念的?


不朽之旅吉罗尔·德·普朗吉的达盖尔法摄影
时间:2019.1.30-5.12

地点: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古神庙》系列,希腊雅典,1842 吉罗尔·德·普朗吉


1842年,艺术家、建筑史学家、考古学家和摄影术先行者约瑟夫-菲利贝·吉罗尔·德·普朗吉(Joseph-Philibert Girault de Prangey,1804-1892)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地中海东部摄影考古之旅,最终带着一千多块达盖尔法的照片回到了法国——这是摄影史上具有开先河意味的行动。普朗吉拍摄的这批银版照片,是希腊、埃及、土耳其、黎巴嫩、叙利亚和耶路撒冷至今尚存的最早的影像之一,而描绘意大利的最早的达盖尔法影像也是由他完成的。

作为首批达盖尔法的实践者之一,普朗吉很长一段时间并未获得太多的关注。而正是他以摄影为工具进行的考古实地工作,实现了考古学与摄影记录在彼时的全新结合。这次展览是美国第一次以普朗吉为主角的展览,展出了其120多幅摄影作品,以及他的水彩画、油画、平版印刷出版物和手稿等资料。


包豪斯与摄影:当代艺术新视野
时间:2018.12.7-2019.3.10

地点:德国杜塞尔多夫·北威州论坛(NRW-Forum)


玻璃球,1929  沃尔特·弗恩卡特


今年是包豪斯(Bauhaus)创立100周年,德国多地都正在或即将举办相关的庆典。包豪斯不仅在20世纪的设计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关键名词,在摄影发展进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次展览以摄影、雕塑和视频装置等作品,回顾了1930年前后的前卫摄影师与包豪斯艺术家之间的对话,并将包豪斯创立初期的那批秉持“新视野”创作理念和手法的先行者的摄影作品,与当代艺术家的创作结合展出,意在回答“包豪斯的创新对当今摄影视觉语言的发展是否仍有贡献?”“1930年代左右的前卫摄影对当代艺术家起到了什么作用?”等问题。

此次展览的历史起点是著名的“电影与摄影”(Film and Photo)展,该展览于1929年到1930年在斯图加特、柏林、苏黎世等城市展出。本次展览部分地重现了当年的展览内容,出自拉兹洛·莫霍利-纳吉(László Moholy-Nagy)、露西亚·莫霍利(Lucia Moholy)、玛丽安·布朗特(Marianne Brandt)、恩里希·康瑟穆勒(Erich Consemüller)、沃尔特·彼得汉斯(Walter Peterhans)等人之手的300件历史展品在当时成为了一种宣言,回应了现代主义时期摄影作为艺术的重要性的争论。而包括安捷·哈内贝克(Antje Hanebeck)、丹尼尔·布劳恩(Daniel Braun)、马克思·德·伊斯特班(Max de Esteban)、托马斯·鲁夫(Thomas Ruff)、维维安·萨桑(Viviane Sassen)、沃尔夫冈·提尔曼斯(Wolfgang Tillmans)等当代艺术家的摄影作品,以及来自达姆施塔特大学、纽伦堡应用技术大学等院校的学生的实践成果,则通过前沿的策略和设计,借助电子和数字媒体,提供着对未来的看法。





编辑:周星宜 何博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留言邀约


点击图片进入杂志购买页面


精彩文章回顾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